English

《深圳画报》突出文化品位发展期刊事业

1998-01-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白 英 我有话说

1997年,深圳画报社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喜悦,首先他们获得了广东省第2届优秀社会科学期刊的桂冠,接着在全国画报首届评选会上获得5个奖项,在中南西南画报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

是什么使这个创刊仅四年的画报获得了如此的成就?

穿过喧嚣的深圳闹市区,记者来到了位于银湖区绿水青山环抱中的一座灰色办公楼内,深圳画报社就客居在这座办公楼的顶层。

1993年《深圳画报》创刊初期,面对纷杂的读者市场和众多的竞争同行,他们也曾为刊物的定位而茫然。一段时间,他们尝试了各种题材的内容组合,致使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刊物发行受到影响。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从事文化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画报这一独特的传媒更无法与新闻性较强的报纸和通俗性的刊物相比,而沿袭旧的办刊方式,又正是当前画报萎缩的根本原因之一。经过一段痛苦的思考,他们认识到,只有把画报办成“大都市文化的写照”,才能使其在世界画刊之林独树一帜。

目标明确,措施立现。他们首先对机构编制动大手术,因岗定人,择优录用,固定人员从30人减至9人,不少人还身兼数职。责任重了,时间紧了,综合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责任心却明显提高了。明确办刊方针,把宣传重点转到“大文化”的圈子里来,所有的图片、文字都围绕这个主题编辑取舍。旧有的栏目中,有文化含量的予以保留,并重新设定了新栏目,突出文化品位。特邀优秀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为画报社提供各种稿件,稿件质量和来稿数量明显提高,画报社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

与此同时,围绕文化这个中心,清理整顿下属企业,取消一切与文化和画报不沾边的经营活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文养文”,为文化构架发展期刊事业夯实了基础。四年来,《深圳画报》在国家没有固定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历尽艰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锻炼成长,并逐步站稳脚跟,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去年在随中国期刊代表团访问美国、加拿大期间,《深圳画报》受到了国外同行的青睐,不少期刊社纷纷与之建立刊物交换关系。前不久,在美国开办的中国期刊总汇,指名请负责提供刊物的国家新闻出版署找《深圳画报》。澳大利亚中国期刊展销中心、香港市政局图书馆等一些国外机构也争相订阅1998年《深圳画报》。文化部外联局经过慎重选择,推荐驻各国使领馆的文化处陈列《深圳画报》。

然而他们并未满足,认为《深圳画报》之所以得到国内外社会的认可,是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又是沿海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因此国际社会把了解中国推行新经济政策的愿望寄托在深圳。其二,画报类刊物比较适合国际流行的出版规格和阅读习惯,对图片的理解相对没有语言的隔阂,容易被接受。为此,他们将继续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宣传,加强画报的文化品位,并以《深圳画报》为依托,进一步开展文化经营,逐步建成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符合市场经济,符合国际潮流,能和世界广泛交流的刊物,用现代化的理念生产出精神产品,以适应最广大的读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